第一篇:余憶童稚時
我出生在南台灣的嘉義縣六腳鄉,一直到十八歲那年考上台灣大學法律系,才負笈離開家鄉北上;算起來,我生命的前三分之一歲月,都在農村中度過,可以說是一個標準的農村子弟。
童稚時,我在家中因為比其他兄弟聰明,父親和母親對我非常疼愛。小時候還未上學,不知怎的,就會算術,母親上市場買菜,總是喜歡帶著我一起去,當她買好菜,問過斤兩價錢,便會問我:『阿豪,這樣總共多少錢?』我看著打包好的菜,算著它們的斤兩價錢,很快就找到正確答案,母親很驕傲,菜市場賣菜的鄉親也笑呵呵,直稱讚我聰明。父親也是,有時候家裡做生意買賣進出貨,他會當著朋友考我,這批貨物單價多少,數量多少,總價應該是多少?雖然數字較為龐大,但是我不用紙筆,只是趴在桌子上,在我的腦袋裡面心算一遍,就可以求出正確答案,讓父親覺得非常有面子,他的友人也會佩服地摸著我的頭,跟我的父親說:『你這個囝子很巧、有天份……』│﹝台語﹞│
後來我讀小學的時候,仗著對數字的聰明天賦,應付小學的算數,簡直易如反掌,甚至升上國中,比較複雜的幾何數學,都可用我對數字的聰明天賦,推算出正確答案。然而,我對數字的聰明天賦,反而阻礙了我在數學上的學習,就因為國小、國中在數學上的學習太順利,便不怎麼用心學習,沒真正打好數學的根基,後來上了高中,接觸到更高深的數學理論,反而落後同儕。事後想想,聰明天賦是上天的賜予,若是自己因此而不努力,終究還是無法有所成就。正如一句老生常談:成功,是一分的天賦,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。
沒能發展我對數字的聰明天賦,倒是對文字的興趣和努力,讓我打下整個生命未來的良好基礎。
我的兄長比我年長八歲,他讀中學時,我不過才國小,那時他非常喜歡看章回小說,我也跟著他一起看,記得我看的第一本章回小說是《火燒紅連寺》,覺得非常過癮,有了這樣的愉快閱讀經驗,從此與章回小說結下不解之緣。就從小學四年級開始,陸續看過很多章回演義小說,其中《三國演義》更是一看再看,愛不釋手,尤其是正義凜然的關公更成為我景仰與學習的對象。
長久閱讀訓練下來,我看書的速度很快,厚厚一本《說唐演義》幾個小時就能看完,由於學校圖書館這一類的書不多,所以我還會到家裡附近的小說出租店看書,經常看到八、九點才回家,為此捱了母親不少嘮叨。
章回小說看多了,我居然也練就出一身『說書』的本事,村裡的長輩們在週末假日晚上,工作告一段落,圍坐在曬穀場的時候,經常會招呼我說:『阿豪,過來,講一段吧。』於是我把書上看來的故事說上一段。現在回想起來,一群大人們專心諦聽一個毛頭小子說書,實在是非常有趣的畫面。
我感覺到,閱讀章回小說讓我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更好,對於學校的課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也因為看多了章回小說裡面的詩詞,我在國中階段,非常喜歡填詩作詞,為此還找了許多與詩詞寫作有關的書籍來看,背了不少調詞的平仄音韻,還記得那時我自填自吟,寫了好多滿滿一冊的詩詞,只可惜那本自寫的詩詞冊子,在幾次搬家之後,不知遺失到哪裡去了。
我想,日後我能在二十歲和二十二歲的時候分別通過司法官和律師高考,都是因為後天在文字上的興趣和努力所奠下的良好基礎。說來,這又驗證了努力比天份重要的論點。
其實,上天所賦予聰明天賦與一個人的成就沒有絕對關係,重要的是後天的努力;就算有再大的聰明天賦,要是後天學習成長不夠努力,也沒有用。
我想強調:我們應該對任何事物充滿興趣,就算無法專精,也要了解它的來龍去脈;因為不知道未來何時,我們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中會用到不同其他領域的不同事物;也因為我們知道更多各種不同領域的不同事物,讓我們擁有更大的組合能力,發現創造別人想不到的新觀點,進而用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上。
換言之,如果能夠『勤於一、精於一』又能『博而皆通』,我們能夠順利切入各種不同的領域裡面。
生長在鄉下農村,能夠玩的事物非常有限,很多孩子們的遊戲,玩久了,也就沒有興趣;加上那時交通不發達,儘管家境還算不錯,我能夠去的地方,也不出六腳鄉的範圍,因此我最大的樂趣便是││『想像』││它讓我自由自在的穿梭在不同的時空和不同的世界中,得到最大的樂趣。到了今天,我還記得那時候自己最喜歡的『想像世界』││就是置身戰場、保家衛國,還有仗義行俠、鋤強扶弱。
童稚時的回憶,對我來說已經久遠,雖然還有很多讓我無法忘記的人和事,但是篇幅有限,也就不多說了。我想,任何人的學習過程中,應該也有一些自己忘不了的『人』與『事』,那些都是你我學習的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