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清明節回新竹去掃墓那天在媽咪與老妹的口中聽到一齣日劇「一公升的眼淚」,她們倆人不斷在討論劇情是多麼的感人,在旁邊的我當然是完全插不上話題,只能好奇的問東問西,卻惹來她們嘲笑說「下次去看完才能回新竹家」在回台北後我馬上在「博客來」買下原著小說,心想既然是真實故事改編的日劇,不如先看看原著小說再看日劇吧。收到此書之後我花了整晚時間去閱讀,說真的想一口氣看完此書是相當艱難的任務,因此書中的描寫與預期中的小說故事完全不同,「過於真實」的文字反而讓人感到生命的殘酷,我在書中找不到賺人熱淚的文字,只有一段段人情冷暖的掙扎述訴。畢竟有如書中前序所言,這是一個偉大的媽媽撰述心路歷程,與小女孩所寫下隻字片語的文字,本身都不是文字工作者,自然無法寫出與一般小說般的文字。這一期商業周刊標題是「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」,看完之後我馬上連想到「一公升的眼淚」,很多人都把目光焦點放在那位小女孩的身上,我想應該是受到日劇的影響吧!但其實這類的故事,最勇敢讓人佩服的應該是她身旁的家人,當事者的不放棄是來自於身旁人的不斷鼓勵,照顧一位病人,有時「照顧者」要比「被照顧者」更有勇氣,其「照顧者」內心的煎熬決不會比病人差多少。前幾天老妹收到我寄回去的小說,看完之後她跟我說「小說跟日劇真的差好多」。我回說「戲劇本就是美化現實後的產物,不然怎麼會看得下去呢?」如果日劇找的不是美美的女主角來演,可能許多人看一眼就會轉台吧!!如同商業周刊中一張張「身心障礙者」的照片,如此真實刺激著我的觀感,封面有一句話令我感到汗顏,「當遇見他們,你會說聲「嗨」嗎?」是的!!也許在現實中看到這樣的孩子,我連直視他們眼神的勇氣都沒有吧!!周刊很明確的報導出台灣社會對他們的漠視,他們是被我們所刻意遺忘的一群孩子,一堆政客所推動的法案或政見,卻看不到為「這群孩子」發聲之人。多少在為日劇「一公升的眼淚」感動之人,卻沒有注意到就在我們身邊,這塊土地上也有著許許多多相同的故事,他們是台版的「一公升的眼淚」,可能主角並不是日劇中的美少女,但他們也有著勇敢活下去的毅力。周刊中有段令我目光停留許久的文字,「因為上帝造人,做一做,黏土不夠了,所以會有些孩子是不完美的。」「如果注定有一個孩子,替大家承受那黏土不夠的命運,我們能否用愛,共同彌補這殘缺?」「幸運的人,不該忘記那些不幸之人。」周刊有報導幫助這類孩童的基金會每月只有2000元就可以認養一位孩童,已經在家扶基金會認養2位孩子的我,決定幫助第3位不一樣的孩子希望我笨拙的日記,也能讓看到此篇日記的你願意同樣身出援手。或也期許下一次我們在路上看到這類的孩子,都有勇氣走向前去給他一個笑容說聲「嗨」!!